近日,全省工会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总结表扬会议对在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扬,成都市双流区总工会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是成都市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
2018年以来,按照省总工会关于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的工作要求,在成都市总工会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双流区总工会始终抓住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认真履行工会基本职责,建立三个机制,突出三个精准,助力打赢解困脱困攻坚战。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突出精准识别
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对照市总工会建档要求和10类退档、8类不宜建档的情形,横向到边、纵向到户,逐一对困难职工进行摸排,全面核查并掌握其工作状态、工资收入、家庭资产、现有住房、健康状况、子女就学、社会保险、困难原因、脱困诉求等情况,做到基本情况清、致困原因清、帮扶需求清。”
正是这样的细致摸排机制,让他们很快就发现了罗文义面临的困难。在九江街道蛟龙港某鞋业公司担任制鞋工的罗文义今年46岁,一年前,她丈夫不幸罹患尿毒症,这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经济加雪上加霜。为了供儿子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为了凑足丈夫高昂的医疗费,为了支撑这个孱弱的家庭,罗文义拼了命地兼职、打工、赚钱。
该负责人说:“我们通过多次走访、交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了全面、真实、动态的困难职工档案,并按照一户一档、动态管理的原则,将建档困难职工的基本情况录入工会帮扶管理系统。”
细致科学的摸排机制是发现和寻找困难职工的有力保障,他们不仅为每户困难职工独立建立起纸质和电子两类档案,方便及时调阅、及时更新,还建立困难职工“回访制”,定期与民政等部门进行信息比对,及时掌握困难职工家庭的生产生活状态,做到应建尽建、随建随脱。
建立工作保障机制 突出精准施策
采访中,记者看到了一份《双流区解困脱困工作方案》。正是通过这份方案,他们进行了目标的明确、工作标准以及具体帮扶措施的细化。
该负责人说:“我们通过开展一月一走访、一季一督促、半年一考核、一年一评比,实行一对一的帮扶制度,并且还专门组建服务联系小组,对建档户开展心理疏导、交心谈心、就业指导等服务,帮助困难职工走出困境。”
通过市总工会下拨、区财政预算、自有工会经费配套的方式,区总工会每年预算不低于200万元的专项帮扶救助资金,累计为24000余名职工“送清凉”、4600余名职工“送温暖”,1800余名职工给予600—5000元不等的临时救助。
▲ 区总工会开展慰问活动(资料图)
除了精准的“输血”,区总工会还将“赋能”和“造血”作为帮扶职工脱困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家庭职工群众的需求,聚焦问题,分类施策,开展“医疗救助、生活救助、技术培训、素质提升”等系列帮扶救助活动,增强了困难职工家庭的“造血”功能,实现了持续稳定创收。
彭明是成都中科倍特尔技术有限公司原保安,因本人患膀胱癌、妻子患肺结核,家庭十分困难,成为一名建档困难职工。彭明病愈后在区总工会鼓励下,参加市总工会举办的叉车技能培训,不仅取得了职业等级证书,还顺利入职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由于表现出色、专业技能过硬,他还在2018年双流区叉车技能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在市、区两级工会持续帮扶救助下,彭明一家的生活不仅得到了改善,其经历也极大地鼓舞了区内其他困难职工群体。
建立平台服务机制 突出精准帮扶
该负责人说:“为了让帮扶更加精准、有效,我们打造了帮扶救助、就业援助、服务联动三大平台。”
自从实施送温暖精准计划以来,他们通过日常慰问、技能提升、就业培训等帮扶项目,先后为282名困难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87.48万元,为4851名困难职工、环卫工人“送健康”。
▲ 区总工会开展帮扶救助活动(资料图)
区总工会深入开展困难职工创业培训、困难职工家乡创业、困难职工就业扶持、工会创业小额贴息贷款等一系列创业援助行动计划。该负责人说:“我们通过举办工会创业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线下就业招聘会40余场,成功介绍就业1900余人。”
此外,他们还帮助646家企业依托成都职工APP发布各类岗位招聘信息300余条,为用工企业和广大务工人员搭建线上服务平台。
与此同时,区总工会还特别重视创新开展工会劳动法律风险提示服务,组织职工维权律师团深入企业,从源头上规范劳动用工行为。
在市总工会指导下,联合法院、司法和人社部门建立劳动争议多元化速调中心,促进劳动争议快调快处。
在市总工会建立重大疾病困难职工大病帮扶救助金的基础上,创新建立了参加互助保障职工生病住院的慰问制度,对住院费1万元以上的职工当月给予600—3000元不等慰问金,有效提升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温江理工技师学院全日制专科